民办高中,比不上中职学校?
随着中考录取的尘埃落地,H州公布的录取分数线哗然一片,在总分为820分的成绩面前,H州的多所民办高中今年分数线断层到430,远低于某些中职学校,甚至在近乎总分一半的分数线上,这些民办高中竟未招满。
断崖式招生成了今年H州民办普通高中学校面临的共同挑战,依赖生源存活的民办高中遇到了重大风险考验。这种断崖式招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其背后蕴含的是怎么的底层逻辑?发展艰难的民办学校又还该何去何从?
一、H州高中教育现状
H州位于中西部接壤的山区,下辖的8个县市,除首府所在地外,其他县市曾是集中连片的国家级贫困地区。该地经济发展缓慢直接限制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深处大山的人民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改变家庭发展现状。
正是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促使H州出现了几所优质高中,但奈何教育资源分布零散,资源禀赋存在先天差异,H州的教育质量差距仍然大。无论是出于学校招生宣传拓展还是汇集优良稀缺资源的需求,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师生掐尖现象,导致马太效应突出,接踵而来的县中困境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H州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20年来先后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10年之间,先后建立了多所民办高中,中职学校也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两条腿走路到专攻职业教育再到如今的普职融通发展。
现H州开设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有40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本文指寄希望于通过普通高考升学的学校)有22所,中职学校(包括开设普高计划班)有18所;公办学校23所,民办学校14所。县域高中16所,8大县市均有公办优质高中存在,且各大县市设立公办普通高中学校1-2所,公办职业技术学校1-2所,民办学校1-3所。
二、为何民办高中会出现断崖式招生?
当县域内的中职学校取消了普高班(与普高学校一样的升学方式),一心想要通过升学提升的家庭又该把孩子送到哪学习呢?此时,民办高中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得到了发展。
县中的民办高中生源来源相对单一,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县域内的普通家庭,依靠父母外出务工或者经商维持生计,家庭处于中等经济水平,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父母大多选择辛苦自己也要把自家孩子送到民办高中就读。
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没有达到县城公办学校的分数,家庭又寄希望于通过以普通高中的方式升学,只能选择唯一可以实现升学但学费远高于公办学校的民办高中就读。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所在初中学校的中等及中下水平,学习自主性差,玩心重,上课时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做笔记,不主动思考学习,对学习表现出习得性无助。长期以来,H州的初高中学校普遍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分班教育,以希望通过差异化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校升学率。
因此老师为了激励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经常会通过比较方式,刺激他们的好胜心,但效果却不佳。他们从小听到了诸如“成绩差”“没有希望”等负面评价词,久而久之,学生从心理上接纳并认可了这些评价。
即使现在处于高中学习阶段,他们依然会无意识地以成绩差,能力弱为借口,无论是文体比赛还是其他活动,或者是纪律要求,都以“我们成绩比他们差”为理由,堂而皇之地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这体现出学生从心理层面丧失自我认可和学习主体性。
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期盼下,希望通过普高教育让学生有所成就。然而心理问题的暴露和学生自我伤害信息的传播,让家长不得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H州今年推行的“双休”“双减”政策落地,对狠抓学业升学的民办高中也带来了一定挑战,这也使家长思考:双休政策下,本就资历平平的孩子是否能通过花费成倍的学费带来相应的成绩呢?这些思考也会影响到家长对民办高中的选择。
长期以来,在H州的家长眼中,中职学校的学生是被挑剩下的那批孩子,他们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也并不好,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由于县域的中职学校取消了普高班,专攻职业教育,阻断了普通家庭的普高升学梦,只能以技能高考的方式在中职完成教育。
加上长期以来,家长认为中职学校是“差生收容所”,送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学业没有追求,大多数都是来混日子的,行为习惯差,因为这些学生长期不服管教,家长对他们的成绩也没有太多要求,只希望通过高中三年的时间,等年纪更大一些就可以放心他们外出打工。
此外,县城中职教育的专业性相对匮乏,中职学校的老师大多数是中年人或者刚出大学的新手,他们自己都缺少专业实践经历,且作为公办中职学校,从教者试图在中职学校“躺平”,只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底线,他们选择“放养”“散养”方式。所以,即使现在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发展职业教育,家长对于县城中职专业和学校的认可度依然不高。
但今年H州对中职学校进行了普职融通的教育改革,在8大县市中有6个县市的公办中职学校均开设了普高班,且这些学校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基本持平。本就追求功利性读书的他们,在学历贬值的大环境下,加之互联网络的催化剂,尤其是熟人和半熟人社会中,看到或听到大学毕业后年轻一代工资收入和就业阻碍,让家长对于教育的追求相较于以往的热度大有下降。
看到从小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既然都是一种养大的责任驱使,家长衡量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收益率,因此,在中职学校重开普高班后,家长更加倾向于让孩子在中职学校就读。
当然,政策上其他未开设普高班的县域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对外宣称会开设相应普高班级,具体如何实行,暂时不得而知,但出于对于教师的尊敬和权威的信任,这种招生无疑对家长来说具有极大吸引力。
因此,在H州实行普职融通政策下,在入学公办优质高中无望的情况下,家长综合考虑,更倾向于中职学校的普高班,这就直接导致州内非数一数二的民办高中出现了招生空位的情况,不得不以低于职校的分数进行补录,但毕竟学生从小未展露出学习上的优势,在民办高中降分录取的情况下,家长依然不愿意将孩子送到学习支出高于公办许多的民办高中就读,因此,学校依然未完成招录计划。
三、以生为本的民办高中会何去何从?
民办教师B说“开会时,领导很直接地和我们讲普通班级是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前面几个班(在20多个班级中,设立了前4个班级可以冲特控线,他们中大部分人学费低于正常收费,设立有4个班的学生冲刺本科线)要狠抓升学率,他们是我们招生宣传的招牌,后面普通班级是我们的经济来源。”
虽然这话有些大白话,但也说明了民办学校归根到底是具有资本性质的企业,他们的发展依赖于稳定且足够的生源。因此,当职校进行普职融通时,县域内的民办高中又该何去何从?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学费相差悬殊,在经济有限的前提下,学生家长综合考虑孩子的能力,更加倾向于学费更低的公办职校。比如在H州A县某民办高中的收费标准为:学费10000元/学期;住宿费1000元/学期;1000元/学期(体训生)。
此外学校还开设国防特色班,小语种班,艺术类班级,这些班级的收费标准在基本收费标准下,每学期均会额外收费,三年下来多达上万元。而A县的公办中职学校的收费标准明显低于民办高中,其总缴费800元/学期,其中住宿费300元/学期,代收费500元/学期(学期末据实结算,多退少补)。
当然这些学校的花费均不包括学生日常的生活开销。对比下来,在升学希望不大,家里不富足的情况下,家长会更倾向于中职学校。如此,民办学校或将适度降低学费,以此来增强吸引力。
除了经济上的衡量外,生源的流失也对民办学校构成相当大的挑战。A县某民办高中在2024年招收的高中学生有1200人左右,开设了23个班级,经过一年的学习,先后约有30个学生发生了流动,他们或因为厌学选择请长假,外出务工,重要考试如学考才返校,要么选择转学至当地的中职学校;或因为心理疾病而休学在家;或因为重大违纪而被劝退。该民办高中对转学的情况尤其敏感,毕竟,其他情况的学生学籍还在本校,还是本校学生,仍有留住他们的机会。
而一旦发生转学,该生就是彻彻底底流失。因此,生源的流动对于A县民办高中来说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了稳定生源,学校通过工资考核的方式倒逼教师主动作为,想方设法留住学生。
如该中学规定每学年每班级允许一个学生流失,一旦超出一人,除非获得所有层级领导批准,否则按照每流失一人,班主任扣款500元,科任老师扣款300元的方式,促使形成班主任带头,科任老师参与的劝学小团队。
此外,每逢开会,内容必然包括控辍保学,而学期末的集中家访便是学校设定的常规操作,但效果甚微。一方面家访老师大多都是3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他们基本都是公办高中出身,在学生时代就没有被家访的经历,工作后,学校也未对家访技能进行相应培训,缺乏经验的他们只能更多依靠班主任主导的方式,临场发挥。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规定的家访时间是两到三天,而学校又仅补偿80元工资,家访学生又设定城乡结合、必须包括问题学生(如厌学,有流失风险,心理问题等学生)等相关要求,使得老师对于家访也产生排斥心理,家访也成了形式主义的内容,效果自然甚微。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沟通教育和严格管理做得更到位,这也成为吸引家长的择校的支撑点。民办学校更加重视家校沟通,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学生情况,及时跟进并阻止学生的越轨行为,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也是有严格的规章要求,并将校纪校规的要求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以“导师制”作为与学生沟通的制度支撑,老师几乎以“保姆式”的教育方式、精细化管理形式,全程陪同并跟进学生学习及生活状况。家长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极为肯定,因此,民办学校对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或将成为招生的一大招牌。
民办学校发展困难重重,如何让民办学校招的来学生、留得住学生,成为其今后发展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挑战。